2025年8月25日,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,内蒙古、青海、陕西、河南等10余省区部分地区将遭遇大到暴雨,其中内蒙古河套地区局地甚至出现大暴雨(100~110毫米)。这场覆盖范围广、强度大的降雨,不仅考验着多地的防汛能力,也引发了对气候异常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的深刻反思。
暴雨成因:副高与冷空气的“博弈”
此次暴雨的形成,与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。中央气象台分析,副热带高压(副高)面积异常偏大、强度偏强,且脊线位置长期偏北,导致内蒙古等地被高压系统笼罩,气流运动受阻。与此同时,北方冷空气势力偏弱,水汽输送条件不足,而台风“剑鱼”虽在沿海活动,却未能有效缓解内陆旱情。多种因素叠加下,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局地出现短时强降水,最大小时雨强达70毫米,甚至突破历史极值。
防汛应对:多地启动应急响应
面对暴雨威胁,多地政府迅速行动。内蒙古河套地区、陕西榆林、河南新乡等地启动防汛Ⅲ级或Ⅳ级应急响应,预置排水设备,疏通排水沟渠,并加强塘堰坝库堤巡查防守。在甘肃榆中县,此前因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已导致15人遇难、28人失联,此次当地提前转移9828人至安全区域;辽宁丹东则因入汛以来6轮强降雨,累计转移群众14626人次。值得注意的是,惠州仲恺高新区等地甚至发布“五停令”(停课、停工、停产、停运、停业)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。
气候警示:极端天气背后的“水危机”
这场暴雨的另一面,是今年以来多地持续干旱的“水危机”。以长沙为例,7月以来降雨量较常年偏少五成,主雨季结束后(7月1日至今)降雨量仅为122.2毫米,较常年同期锐减53.9%,导致全市大部地区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。气象专家指出,全球气候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复杂耦合,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核心原因。副高面积偏大、冷空气偏弱、台风路径偏东等因素,共同加剧了高温少雨态势。
未来展望:从短期应急到长期适应
据预测,未来一周(8月25日至31日)内蒙古、陕西等地降雨将持续,秋季(9至11月)降雨量预计较常年偏少3至6成,干旱将进一步发展加重。专家建议,除短期应急措施外,还需从长期气候适应角度出发,加强水资源管理、推广节水技术,并完善干旱监测预警体系,以减轻极端天气对经济社会的影响。
从内蒙古的暴雨到大瑶山的秋茶采摘,从鄱阳湖的“大地之树”到重庆的公路物流枢纽,2025年的夏天,我们见证了自然的馈赠与挑战,也感受着人类社会的应对与韧性。在这场与自然的博弈中,唯有尊重规律、科学应对,方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