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5日,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内,占地近600亩的重庆公路物流枢纽正式投运。这座相当于5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现代化物流基地,以“集约化、智能化、一体化”为核心,标志着重庆在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、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迈出关键一步。
枢纽能级:破解“小散乱”的物流困局
作为西部最大的公路物流聚合平台,枢纽内设共同分拣区、零担运输区、集装箱集散区等六大功能区,并搭载线上智能公路集疏运平台。通过“共同配送+共同分拣”模式,整合300—500家物流企业资源,实现货、车、仓精准匹配。数据显示,该模式可减少车辆空驶率20%,缩短货物周转时间15%,直接降低企业运输成本。重庆公运公司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要让中小企业告别‘物流难、物流贵’,让公路运输真正服务于‘33618’现代制造业集群。”
智能赋能:从数字化到绿色化的全链条升级
枢纽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货物、车辆、人员全流程数字化管理,而园区内正在建设的兆瓦级重卡超充站,则为新能源物流车提供绿色动能。此外,枢纽与团结村铁路中心站、渝蓉高速无缝衔接,构建“干线运输—区域分拨—同城配送”网络,年设计吞吐量达2亿吨,辐射全国主要城市及东盟国 家。
战略支点:链接国内国际的双循环通道
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,枢纽通过“公路+铁路+海运”多式联运,实现国际物流通道与重庆公路网的深度融合。重庆市发改委数据显示,2024年跨境公路班车发车量超10班/天,东盟全域覆盖,而枢纽的投运将进一步缩短“重庆制造”出海时间。
生态共建:主城与区县的物流共同体
枢纽并非孤立存在。万州、秀山等区县子枢纽即将投运,形成“主城枢纽+区县网络”的双向物流生态圈。重庆市物流办相关负责人强调:“这是重庆首次构建覆盖全域的公路集疏运体系,将显著提升与川黔陕的互联互通能力。”
从破解“小散乱”到构建“双循环”,重庆公路物流枢纽正以智能化的“公路心脏”,泵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血脉。正如业内专家所言:“这不仅是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,更是重庆从‘通道经济’转向‘枢纽经济’的战略跃迁。”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