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视剧《归队》在央视与腾讯视频同步开播,这部以东北抗联为背景的34集群像剧,以“小人物视角”重构抗战叙事,为历史题材创作开辟了全新路径。导演臧溪川在采访中坦言:“我们想拍的,是战争巨网下普通人的生存与觉醒。”
一、叙事:从宏大史诗到微观切口
不同于传统抗战剧的“英雄中心”模式,《归队》以一支抗联小队的“归队”历程为轴心,采用多线交织的叙事结构。鲁长山(胡军饰)在密林中的绝境求生、汤德远(李乃文饰)在劳工营的挣扎、高云虎(任彬饰)深陷金矿阴谋……四条线索如冰凌般折射出1931-1945年间东北大地的复杂生态。这种“以小见大”的叙事策略,让观众通过参帮老把头、酒馆老板娘大阔枝(蒋欣饰)等配角,窥见日伪统治下普通百姓的生存智慧与精神觉醒。
二、人物重构:打破脸谱化的真实人性
剧中人物彻底颠覆了“完美英雄”的刻板印象。胡军为塑造鲁长山减重37斤,通过“分贴饼”细节展现其领导力——半块贴饼在队员手中传递一圈后,仍剩大半,每个动作都暗含战友情谊的重量。更具突破性的是对“灰色人物”的刻画:土匪葱山小白马劫参后留给鲁长山干粮,汉奸张大河在炸铁轨前抚摸女儿照片,这些设计让观众看到:抗战从来不是某类人的“专属任务”,而是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中 国人的共同选择。
三、历史还原:细节中的精神密码
主创团队四年间采访三十余位抗联后代,将“用雪搓松子果腹”“八棵松刻号归队”等真实细节融入剧情。实景拍摄占比超70%,冻疮手、黑黄牙齿的妆造耗时2小时,只为还原抗联战士在-40℃林海中的生存状态。这种对历史肌理的精准复刻,让年轻观众在弹幕中感叹:“原来教科书里的‘艰苦卓绝’,是具体到每口呼吸的痛。”
四、争议与启示:平民史诗的破与立
尽管收视未达预期,但《归队》的探索意义远超数据。它证明:当抗战剧放下“手撕鬼子”的爽感,转而呈现猎户赵铁牛护着老母亲发抖的双手、老板娘王淑芬藏在腌菜坛底的密信,那些带着体温的“平民符号”,反而能激活深埋于国人基因中的集体记忆。正如观众所言:“看鲁长山在雪地里背母亲逃亡,突然明白‘家国情怀’不过是想护住自家炕头的朴素愿望。”
从密林到荧屏,《归队》用一群“不完美”的小人物,写就了一部属于平民的抗战史诗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历史书写,从不在意主角是否留名青史,而在于能否让今天的我们,在那些颤抖的双手、藏密的腌菜坛、未刻完的八棵松中,看见自己祖父辈的身影——原来,我们从未远离那片白山黑水,因为每个时代都有“归队”的人,在用自己的方式,续写民族的脊梁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