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暑期,云南以“19℃夏天”的清凉密码,再度引爆全国避暑旅游市场。据云南省文旅厅数据,6月至8月全省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.2亿人次,其中外省游客占比35%,昆明、大理、丽江三大城市接待量分别达2500万、1800万、1500万人次。在这场避暑盛宴中,一个新趋势悄然崛起—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县域,推动“奔县游”成为云南旅游的新增长极。
避暑经济: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转型
云南的避暑优势源于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:全省55%的区县适宜避暑,71个县区人体舒适度达舒适等级。昆明以“全球避暑胜地第一名”的称号,成为中转枢纽,日均170趟高铁班次串联起楚雄、大理等目的地,形成“2小时避暑圈”。大理洱海周边民宿预订率达95%,部分区域甚至实施客流限流;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日均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,创历史新高。
但云南的野心不止于“流量”。通过“旅居云南”品牌建设,全省上半年旅居人数达280.3万人次,同比增长45.4%,人均停留时间延长至91天。曲靖、腾冲等新兴避暑地游客量同比增长30%,康养小镇出现长期租住需求,印证了“避暑+旅居”模式的成功。
奔县游:小众县域的“逆袭密码”
当热门景区人满为患,年轻人开始“反向旅游”——2025年五一假期,云南县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26%,95后用户占比超六成。这种“奔县游”现象,本质是游客对“低消费、高体验”的追求,而云南的县域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场景:
文化深度:楚雄彝族火把节带动酒店民宿预订量增长42%,游客手持火把巡游,品尝野生菌、汽锅鸡,体验“非遗+节庆”的沉浸式文化。
烟火气: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搜索量环比暴增100%,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凭借“水果论盆卖、小吃按份尝”的市井气息,成为年轻游客的“新晋心头好”。
生态体验:大理双廊古镇的“住宿+旅拍”、海洪湿地公园的泛舟赏杉林,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可参与的体验项目。
政策赋能:县域旅游的“升级战”
云南的“奔县游”热潮,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。2025年《进一步推动“旅居云南”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》提出,优选100个试点(其中旅居村不少于70个),通过“遴选—申报—试点—推广”流程,推动乡村旅游升级。同时,全省14个国 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实现营收181亿元,同比增长8%,“云南之夜”品牌通过夜游、夜演、夜购等产品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。
全国层面,政协委员金永伟建议加强县域文旅顶层设计,避免“多县一面”的同质化开发;人大代表汪玉成则提出“旅游+”模式,推动农文旅、体旅融合,开发徒步、露营等户外项目。这些政策导向,为云南县域旅游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路径。
未来展望:从“避暑”到“四季”的跨越
云南的避暑游与奔县游,正在重构旅游经济的时空格局。当昆明成为“清凉中转站”,当楚雄的火把节、大理的扎染技艺、丽江的芒果产业成为旅游名片,云南证明:县域旅游的竞争力,不仅在于资源禀赋,更在于对文化、生态、生活的深度挖掘。
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,从“避暑”到“四季”,云南的旅游转型,恰是中 国县域经济崛起的一个缩影。当年轻人“奔向”县域,他们奔赴的不仅是清凉,更是一场关于文化、生态与生活的深度对话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