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贵州乌蒙山区,曾经"种地靠锄头、喝水望天漏"的石漠化荒坡,如今已变成挂满猕猴桃、刺梨的"甜蜜果园"。2025年,毕节市通过"生态修复+特色农业"模式,完成石漠化治理128万亩,带动3.2万户农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,走出一条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的实践路径。
石漠化困局:从生态绝境到治理突破
毕节作为全国石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,2015年石漠化面积占比达43%。当地创新采用"爆破整地+客土回填"技术,在裸露岩壁上凿出种植坑,填充20厘米厚的腐殖土。七星关区朱昌镇通过这种"移土造田"法,将坡度超35度的荒山改造成梯田式果园,土壤保水率从12%提升至65%。
品种选育:科技赋能的"甜蜜"
针对喀斯特地貌特点,毕节与贵州大学合作培育耐旱、耐瘠薄的"毕节1号"猕猴桃。该品种根系可穿透3米深的岩缝吸收水分,单果重达120克,比传统品种增产40%。更关键的是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,通过手机APP精准控制1500亩果园的灌溉,比大水漫灌节水70%。
产业联动: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升级
在织金县桂果镇,3000亩刺梨园与本地饮料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,每公斤收购价达6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"果园认养"模式——消费者通过5G摄像头实时查看果树生长,成熟后可直接采摘或加工成果脯。这种模式使赫章县可乐果园的复购率达83%,溢价空间超30%。
生态红利:石漠化治理的长期效益
经过十年治理,毕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8%提升至62%,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8%。监测显示,猕猴桃园内鸟类种类从治理前的3种增至12种,蜘蛛、蚯蚓等土壤生物数量增长8倍。当地农民感慨:"以前种玉米年收入不到3000元,现在管护20亩果园,年收入超10万。"
从"石头山"到"花果山",毕节的蜕变印证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耦合。当猕猴桃的甜香飘散在喀斯特峰林之间,这场"甜蜜"不仅修复了大地,更重塑了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