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暑期,一种名为“窝囊游”的旅行方式在年轻群体中疯狂蔓延。从杭州天屿山300米登山扶梯到安吉“躺平式漂流”,从太原23米低空蹦极到厦门“防空洞酒店”,这些看似“偷懒”的项目让景区门票搜索量暴涨17倍,部分景区酒店预订量同比激增50%。这场以“低耗能、高情绪价值”为核心的旅游革命,正悄然重构文旅消费的底层逻辑。
现象:从“特种兵”到“窝囊派”,旅行观念的180度转弯
过去三年,“特种兵式旅游”以日均3万步、40小时极限行程刷屏社交媒体,而2025年暑期数据揭示惊人反转:某OTA平台“躺平酒店”搜索量同比激增300%,大理“发呆咖啡馆”日均客流量突破200人,青岛某海滨酒店推出的“睡眠修复套餐”复购率达40%。年轻游客用行动宣告:旅行不再是“身体虐待式打卡”,而是“心理按摩式疗愈”。
典型案例中,浙江淳安天屿山将50分钟登山路改为10分钟自动扶梯,搭配山顶水滑道返程,实现“零体力消耗”闭环;安吉龙出没大峡谷推出“800米躺平漂流”,游客只需平躺即可顺流而下,单日接待量破万。这些设计的共性在于——用技术降低体验门槛,用场景放大情绪价值。
动因:高压社会下的“心理代偿”与“社交自救”
《2025中 国旅客出境游趋势报告》揭示,75%的Z世代职场人年均加班超1000小时,68%的受访者直言“假期最想做的事就是什么都不做”。某民宿“躺平套餐”取消电视与WiFi,提供书籍与拼图,客人平均停留时间延长3小时,印证了“数字排毒”的强烈需求。
社交焦虑的缓解同样关键。62%的年轻人表示“旅行时更愿意独自行动”,而“窝囊游”提供的“无社交压力场景”恰好成为安全区。苏州某民宿要求员工“敲门三下即停”,客人评价中“感觉不到有人但需要时总在”成为高频词,这种“隐形服务”精准击中当代人对边界感的极致追求。
产业响应:从“资源为王”到“体验设计”的供给
文旅企业的转型堪称彻底:厦门某海边民宿将客房改造成“全封闭观景舱”,配备电动窗帘与白噪音机器,房价达1500元/晚仍供不应求;桂林“懒人外卖联盟”由民宿联合周边餐馆推出“盲盒套餐”,按客人忌口自动搭配三餐,客单价比自主点餐高20%。
景区端同样创新迭出:北京颐和园开辟“湖边发呆区”,上海新天地改造“懒人街区”,通过减少打卡点、增加长椅绿植,使游客停留时间从40分钟延长至2小时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浙江衢州“无名古村”因保留原始风貌成为“窝囊游”秘密基地,村民自营民宿价格达800元/晚仍一房难求,证明小众目的地正打破传统资源垄断。
争议与未来:当“窝囊”成为刚需,旅游的本质正在回归
尽管部分商家借概念炒作导致退订率上升,但真正投入硬件改造(如隔音升级、智能系统)的产品仍获高满意度。文旅部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20.6%,消费额增15.2%,证明“舒适需求”正在创造新增长点。
这场的终极意义,或许在于重新定义旅行的价值坐标——当“窝囊派”与“特种兵”在黄山相遇,当“躺平观星”与“极限攀岩”在同一个目的地共生,旅游终于回归其最本真的模样: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“我觉得舒服”的自由。正如某游客在安吉漂流后所言:“好窝囊,但好喜欢。”这或许就是当代人给旅行下的最新定义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