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15日,华为宣布完成1120MHz频谱带宽下的5G-A(5G-Advanced)多载波聚合性能测试,实测下行峰值速率突破30Gbps,较当前5G网络提升10倍,这一成果被业内视为迈向6G前的关键技术跃迁。
1120MHz:频谱资源的升级
传统5G网络通常使用100MHz-200MHz带宽,而华为此次测试将6个200MHz频段(含1个120MHz补充频段)聚合,总带宽达1120MHz,相当于在“信息高速公路”上开辟了6条超宽车道。
“频谱是无线通信的‘土地’,带宽越宽,能承载的数据量越大。”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曹明表示,此次测试采用自研的Massive MIMO-Advanced天线阵列和智能波束赋形算法,可动态调整信号发射方向,将频谱利用率提升至每赫兹30比特,接近香农定理理论极限。
5G-A:从“人联”到“物联”的桥梁
作为5G向6G演进的中间阶段,5G-A不仅追求速度,更注重场景适配。华为此次测试模拟了三大典型场景:
工业互联网:在100米距离内,通过1120MHz带宽实现8K视频实时传输与机械臂远程操控,时延低于1毫秒,满足精密制造需求;
智能交通:在时速200公里的高铁上,测试车辆与基站间保持30Gbps稳定连接,为自动驾驶提供低时延、高可靠通信保障;
全息通信:支持16路4K全息影像同步传输,单路带宽需求达1.5Gbps,为远程会议、教育等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。
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力
华为的突破离不开国内生态伙伴的支持。测试中,中兴通讯提供了支持1120MHz带宽的基站设备,信科集团研发的射频芯片将功耗降低40%,而紫光展锐的终端模组则实现了多频段无缝切换。
“这不仅是华为的技术胜利,更是国内5G产业链整体实力的体现。”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指出,从基站到终端,国内企业已掌握5G-A核心专利占比超60%,为全球商用部署奠定基础。
商用落地仍需突破“三座大山”
尽管技术领先,但5G-A大规模商用仍面临挑战:
频谱分配:1120MHz带宽需连续频谱资源,而国内3.5GHz、4.9GHz等中高频段已被5G占用,需探索毫米波与Sub-6GHz协同方案;
终端成本:支持多载波聚合的5G-A芯片成本较现有产品高3倍,需通过量产摊薄;
商业模式:运营商需探索按带宽、时延等维度差异化定价,而非单纯“流量计费”。
不过,国内运营商已展开布局。移动计划2025年在20个城市试点5G-A,重点覆盖工业园区、交通枢纽等场景;联通则联合华为推出“5G-A无源物联”方案,通过反射式标签实现仓库物资自动盘点,成本较RFID降低70%。
6G前的“冲刺”
按照3GPP规划,5G-A标准将于2024年底冻结,2025年开启商用。华为此次测试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,更为6G时代“太赫兹通信”“智能超表面”等前沿技术探路。
“从1G到5G,我们解决了‘连接’问题;5G-A要解决的是‘连接质量’;而6G将重新定义‘连接的本质’。”曹明透露,华为已启动6G原型机研发,目标在2030年实现每秒1Tbps的“泛在智能网络”。当速度不再受限,未来的通信世界将如何演变?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次30Gbps的测试数据中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