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9年10月21日,美新泽西州门洛帕克实验室,一盏炭丝白炽灯持续燃烧了45小时,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电气照明时代。这项发明的背后,是托马斯·爱迪生与团队历时13个月的艰苦试验,以及6000多种材料的筛选。
失败与突破:从炭丝到钨丝的进化
爱迪生并非电灯的发明者,却是其改良者。他总结前人经验,发现真空度与灯丝材料是关键。初期试验中,白金丝虽性能优异,但成本高昂;炭丝的突破性应用,使灯泡寿命延长至1200小时。1909年,美科学家库利奇发明钨丝,进一步将电灯效率提升至新高度。
光明背后的故事:实验室里的千次尝试
爱迪生的试验笔记显示,团队曾测试过竹子、玉米须、甚至头发等材料。为提高真空度,他改良抽气机设计;为优化电路,他研究发电机与分路系统。1879年除夕,门洛帕克实验室首次实现街道照明,吸引数千人围观,电灯从此走进千家万户。
照明升级:从煤气灯到LED的跨越
电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。19世纪末,国内上海、广州等城市率先引入电灯,取代了危险的煤气灯。如今,LED技术的兴起,让照明更加节能环保。而爱迪生的试验精神,仍激励着当代科学家探索新能源领域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